|
小老鼠们都懂事地点摇头。 一只小老鼠有些担忧地问道:“人一天想出一种办法来捕杀我们,他们也太难对付了!” “别担忧!”老鼠妈妈说,“‘俗话说得好,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’,我们老鼠家属之所以世世代代长盛不衰,就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聪明破解人类想出的制服我们的办法!” 说完,老鼠妈妈又吩咐小老鼠们开始往家里搬运起豆粒来。 四 老鼠们虽然在偷吃豆粒、偷运豆粒时都小心翼翼,尽量不收回一点声响,但依然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不时在四处响起。 这种声音很快便引起了一只长耳鸮的注意。 这只长耳鸮居住在附近的山林里,碍于人类对他们族类的捕杀,他们很少到有人类运动的地方来觅食,可是,在山林里很难找到老鼠的时候,他们也迫不得已偶尔到山外来冒一次险。 “哇,另有小老鼠呢!”长耳鸮站在豆地边的一棵大杨树上,仔细调查着老鼠们的一举一动。 长耳鸮暗自笑着,展翅向一只正在往家里搬运豆粒的小老鼠扑去。 很快,小老鼠“吱吱”的叫声便在空中响起。 听到小老鼠的叫声,老鼠妈妈先是一惊,接着便招呼其他小老鼠们一同逃回了洞里。 经过清点,老鼠妈妈发现是她最小的孩子被捉走了。 老鼠妈妈很惆怅,但看到其他孩子胆战心惊的样子,她只好安慰孩子们说:“是妈妈大意了,只想到怎么对付人类,轻忽了来自空中的天敌!” “妈妈,是什么植物捉走了小弟弟呢?”一只个头较大的小老鼠问。 “听声音像是是长耳鸮。”老鼠妈妈说,“好久没听到有关长耳鸮的新闻了,前一段时间还听说他们被人类追杀到深山老林里去了,怎么突然之间又返来了呢!” “长耳鸮?”较大的小老鼠好奇地问,“妈妈,长耳鸮是一种什么植物?” 老鼠妈妈说:“长耳鸮是一种以鼠类和昆虫为主要食物的鸟类,他们白天大都躲藏在树林(wood)中,垂直地栖息在树干近旁侧枝上或林中空地上的草丛中,到傍晚和夜晚才开始运动。” “长耳鸮长什么样子呢?”较大的小老鼠体贴地问。 老鼠妈妈很想带领孩子们去熟悉一下这个天敌的模样,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及时躲避他,可是她也知道,此时出去无异于自投罗网。于是,老鼠妈妈对小老鼠们说:“这几天大家都不要轻举妄动,等长耳鸮被猎人(knife)击落入地上的时候,我再带你们出去熟悉一下!” 小老鼠们看出了事儿的严重性,都躲在洞中,不再出声。 五 天刚蒙蒙亮,老张便来到了豆地里。 绕着豆地转了一圈,他没再发现被老鼠吃过豆粒的豆荚。老张很高兴,他以为他安放的捕鼠夹起作用了。可是,当他挨个查看捕到了几只老鼠时,却并没有发现一只老鼠。 “这可怪了!”老张自言自语地说,“难道老鼠们吃腻了豆子又吃玉米去了不成!” 老张又来到玉米地里查看玉米的状况,同样没有发现被老鼠偷盗过的痕迹。 “也好,只要没有老鼠就好!” 老张转身欲离开农田回家,突然之间,几只小鸟尖叫着从大杨树上飞走了。 “怎么回事?”老张知道,只有在发现猛禽的时候,小鸟们才会收回这种惊恐的声音。 透过杨树叶的缝隙,老张向树上一看,这时,一只似曾相识的鸟儿出现在他的视野中: 鸟儿的体羽为棕黄色,体长在35厘米左右。上体以棕褐色为基色且具有玄色棕斑;下体羽色较浅,以黄褐色为基色,具有较细弱的玄色纵斑;他的双足被羽毛盖着,直至足趾。 “在看什么呢?”就在老张看得入迷之时,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。 老张一看,是他的邻居也到农田看庄家来了。 老张说:“一只长耳鸮!” “长耳鸮!”邻居好奇地说,“在哪里,我还从未见太长耳鸮呢!” “不是在那里吗!”老张指着树上的长耳鸮给他看。 “哟,好大的耳朵哟!”邻居惊讶地说。 “哈哈,你是火眼金睛呀,还能看到长耳鸮的耳朵!”老张指着长耳鸮头顶上高高树立着的两簇黑黄相间的耳状羽说,“长耳鸮的耳朵在耳羽下掩盖着呢!你看到的这种像耳朵样的东西,那是长耳鸮的耳状羽。” “哦!”邻居盯着长耳鸮端详着说,“模样好新鲜呀!” “是啊。”老张说,“长耳鸮的耳状羽用处可大呢!在大树上,这种耳状羽如同枯树枝叶一般,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,同时,在发现危险的时候,他可以摇动耳状羽向同类报警!” …… 老张和邻居说话的声音,早就被长耳鸮听到了。从这两个人的举止中,长耳鸮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,但他又担忧伴伴随着太阳升高,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,依然尽快离开为好。于是,长耳鸮展翅向山林飞去。 邻居有些失望地说:“怎么飞了,还没看够呢!” 看着长耳鸮越飞越远,老张满怀信念地说:“他还会返来的!” |

